转自潘建锋
- 所谓 I/O 多路复用指的就是 select/poll/epoll 这一系列的多路选择器:支持单一线程同时监听多个文件描述符(I/O 事件),阻塞等待,并在其中某个文件描述符可读写时收到通知。 I/O 复用其实复用的不是 I/O 连接,而是复用线程,让一个 thread of control 能够处理多个连接(I/O 事件)。
select & poll
1 |
|
select 是 epoll 之前 Linux 使用的 I/O 事件驱动技术。
理解 select 的关键在于理解 fd_set,为说明方便,取 fd_set 长度为 1 字节,fd_set 中的每一 bit 可以对应一个文件描述符 fd,则 1 字节长的 fd_set 最大可以对应 8 个 fd。select 的调用过程如下:
- 执行 FD_ZERO(&set), 则 set 用位表示是 0000,0000
- 若 fd=5, 执行 FD_SET(fd, &set); 后 set 变为 0001,0000(第 5 位置为 1)
- 再加入 fd=2, fd=1,则 set 变为 0001,0011
- 执行 select(6, &set, 0, 0, 0) 阻塞等待
- 若 fd=1, fd=2 上都发生可读事件,则 select 返回,此时 set 变为 0000,0011 (注意:没有事件发生的 fd=5 被清空)
基于上面的调用过程,可以得出 select 的特点:
可监控的文件描述符个数取决于 sizeof(fd_set) 的值。假设服务器上 sizeof(fd_set)=512,每 bit 表示一个文件描述符,则服务器上支持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是 512*8=4096。fd_set 的大小调整可参考 【原创】技术系列之 网络模型(二) 中的模型 2,可以有效突破 select 可监控的文件描述符上限
将 fd 加入 select 监控集的同时,还要再使用一个数据结构 array 保存放到 select 监控集中的 fd,一是用于在 select 返回后,array 作为源数据和 fd_set 进行 FD_ISSET 判断。二是 select 返回后会把以前加入的但并无事件发生的 fd 清空,则每次开始 select 前都要重新从 array 取得 fd 逐一加入(FD_ZERO 最先),扫描 array 的同时取得 fd 最大值 maxfd,用于 select 的第一个参数
可见 select 模型必须在 select 前循环 array(加 fd,取 maxfd),select 返回后循环 array(FD_ISSET 判断是否有事件发生)
所以,select 有如下的缺点:
- 最大并发数限制:使用 32 个整数的 32 位,即 32*32=1024 来标识 fd,虽然可修改,但是有以下第 2, 3 点的瓶颈
- 每次调用 select,都需要把 fd 集合从用户态拷贝到内核态,这个开销在 fd 很多时会很大
- 性能衰减严重:每次 kernel 都需要线性扫描整个 fd_set,所以随着监控的描述符 fd 数量增长,其 I/O 性能会线性下降
poll 的实现和 select 非常相似,只是描述 fd 集合的方式不同,poll 使用 pollfd 结构而不是 select 的 fd_set 结构,poll 解决了最大文件描述符数量限制的问题,但是同样需要从用户态拷贝所有的 fd 到内核态,也需要线性遍历所有的 fd 集合,所以它和 select 只是实现细节上的区分,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。
epoll
epoll 是 Linux kernel 2.6 之后引入的新 I/O 事件驱动技术,I/O 多路复用的核心设计是 1 个线程处理所有连接的 等待消息准备好 I/O 事件,这一点上 epoll 和 select&poll 是大同小异的。但 select&poll 错误预估了一件事,当数十万并发连接存在时,可能每一毫秒只有数百个活跃的连接,同时其余数十万连接在这一毫秒是非活跃的。select&poll 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: 返回的活跃连接 == select(全部待监控的连接) 。
什么时候会调用 select&poll 呢?在你认为需要找出有报文到达的活跃连接时,就应该调用。所以,select&poll 在高并发时是会被频繁调用的。这样,这个频繁调用的方法就很有必要看看它是否有效率,因为,它的轻微效率损失都会被 高频 二字所放大。它有效率损失吗?显而易见,全部待监控连接是数以十万计的,返回的只是数百个活跃连接,这本身就是无效率的表现。被放大后就会发现,处理并发上万个连接时,select&poll 就完全力不从心了。这个时候就该 epoll 上场了,epoll 通过一些新的设计和优化,基本上解决了 select&poll 的问题。
epoll 的 API 非常简洁,涉及到的只有 3 个系统调用:
1
2
3
4
int epoll_create(int size); // int epoll_create1(int flags);
int epoll_ctl(int epfd, int op, int fd, struct epoll_event *event);
int epoll_wait(int epfd, struct epoll_event *events, int maxevents, int timeout);其中,epoll_create 创建一个 epoll 实例并返回 epollfd;epoll_ctl 注册 file descriptor 等待的 I/O 事件(比如 EPOLLIN、EPOLLOUT 等) 到 epoll 实例上;epoll_wait 则是阻塞监听 epoll 实例上所有的 file descriptor 的 I/O 事件,它接收一个用户空间上的一块内存地址 (events 数组),kernel 会在有 I/O 事件发生的时候把文件描述符列表复制到这块内存地址上,然后 epoll_wait 解除阻塞并返回,最后用户空间上的程序就可以对相应的 fd 进行读写了:
1 |
|
epoll 的工作原理如下:
与 select&poll 相比,epoll 分清了高频调用和低频调用。例如,epoll_ctl 相对来说就是非频繁调用的,而 epoll_wait 则是会被高频调用的。所以 epoll 利用 epoll_ctl 来插入或者删除一个 fd,实现用户态到内核态的数据拷贝,这确保了每一个 fd 在其生命周期只需要被拷贝一次,而不是每次调用 epoll_wait 的时候都拷贝一次。 epoll_wait 则被设计成几乎没有入参的调用,相比 select&poll 需要把全部监听的 fd 集合从用户态拷贝至内核态的做法,epoll 的效率就高出了一大截。
在实现上 epoll 采用红黑树来存储所有监听的 fd,而红黑树本身插入和删除性能比较稳定,时间复杂度 O(logN)。通过 epoll_ctl 函数添加进来的 fd 都会被放在红黑树的某个节点内,所以,重复添加是没有用的。当把 fd 添加进来的时候时候会完成关键的一步:该 fd 会与相应的设备(网卡)驱动程序建立回调关系,也就是在内核中断处理程序为它注册一个回调函数,在 fd 相应的事件触发(中断)之后(设备就绪了),内核就会调用这个回调函数,该回调函数在内核中被称为: ep_poll_callback ,这个回调函数其实就是把这个 fd 添加到 rdllist 这个双向链表(就绪链表)中。epoll_wait 实际上就是去检查 rdlist 双向链表中是否有就绪的 fd,当 rdlist 为空(无就绪 fd)时挂起当前进程,直到 rdlist 非空时进程才被唤醒并返回。
相比于 select&poll 调用时会将全部监听的 fd 从用户态空间拷贝至内核态空间并线性扫描一遍找出就绪的 fd 再返回到用户态,epoll_wait 则是直接返回已就绪 fd,因此 epoll 的 I/O 性能不会像 select&poll 那样随着监听的 fd 数量增加而出现线性衰减,是一个非常高效的 I/O 事件驱动技术。
由于使用 epoll 的 I/O 多路复用需要用户进程自己负责 I/O 读写,从用户进程的角度看,读写过程是阻塞的,所以 select&poll&epoll 本质上都是同步 I/O 模型,而像 Windows 的 IOCP 这一类的异步 I/O,只需要在调用 WSARecv 或 WSASend 方法读写数据的时候把用户空间的内存 buffer 提交给 kernel,kernel 负责数据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拷贝,完成之后就会通知用户进程,整个过程不需要用户进程参与,所以是真正的异步 I/O。
延伸
- 另外,我看到有些文章说 epoll 之所以性能高是因为利用了 Linux 的 mmap 内存映射让内核和用户进程共享了一片物理内存,用来存放就绪 fd 列表和它们的数据 buffer,所以用户进程在 epoll_wait 返回之后用户进程就可以直接从共享内存那里读取/写入数据了,这让我很疑惑,因为首先看 epoll_wait 的函数声明:
1 | int epoll_wait(int epfd, struct epoll_event *events, int maxevents, int timeout); |
- 第二个参数:就绪事件列表,是需要在用户空间分配内存然后再传给 epoll_wait 的,如果内核会用 mmap 设置共享内存,直接传递一个指针进去就行了,根本不需要在用户态分配内存,多此一举。其次,内核和用户进程通过 mmap 共享内存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,内核无法确定这块共享内存什么时候会被回收,而且这样也会赋予用户进程直接操作内核数据的权限和入口,非常容易出现大的系统漏洞,因此一般极少会这么做。所以我很怀疑 epoll 是不是真的在 Linux kernel 里用了 mmap,我就去看了下最新版本(5.3.9)的 Linux kernel 源码:
1 | /* |
- 从 do_epoll_wait 开始层层跳转,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最后内核是通过 __put_user 函数把就绪 fd 列表和事件返回到用户空间,而 __put_user 正是内核用来拷贝数据到用户空间的标准函数。此外,我并没有在 Linux kernel 的源码中和 epoll 相关的代码里找到 mmap 系统调用做内存映射的逻辑,所以基本可以得出结论:epoll 在 Linux kernel 里并没有使用 mmap 来做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内存共享,所以那些说 epoll 使用了 mmap 的文章都是误解。
Non-blocking I/O
什么叫非阻塞 I/O,顾名思义就是:所有 I/O 操作都是立刻返回而不会阻塞当前用户进程。I/O 多路复用通常情况下需要和非阻塞 I/O 搭配使用,否则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。比如,epoll 的 ET(边缘触发) 模式下,如果不使用非阻塞 I/O,有极大的概率会导致阻塞 event-loop 线程,从而降低吞吐量,甚至导致 bug。
Linux 下,我们可以通过 fcntl 系统调用来设置 O_NONBLOCK 标志位,从而把 socket 设置成 non-blocking。当对一个 non-blocking socket 执行读操作时,流程是这个样子:
当用户进程发出 read 操作时,如果 kernel 中的数据还没有准备好,那么它并不会 block 用户进程,而是立刻返回一个 EAGAIN error。从用户进程角度讲 ,它发起一个 read 操作后,并不需要等待,而是马上就得到了一个结果。用户进程判断结果是一个 error 时,它就知道数据还没有准备好,于是它可以再次发送 read 操作。一旦 kernel 中的数据准备好了,并且又再次收到了用户进程的 system call,那么它马上就将数据拷贝到了用户内存,然后返回。
所以,non-blocking I/O 的特点是用户进程需要不断的主动询问 kernel 数据好了没有。